25载大梦情
当前位置: 首页 25载大梦情

千龛一梦舞飞天  廿五鎏光续华章

——写在《大梦敦煌》创演二十五周年之际

陈维亚

2000年,《大梦敦煌》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款款走出,在舞台之幕的启合间,诉说着千年的传奇与文明的厚重。在创演二十五周年之际,回首往昔,敦煌的风沙、月牙泉的涟漪、莫高窟的壁画,连同那些在排练厅挥洒的汗水与泪水,仿佛昨日重现,时间的河流如同莫高窟中流淌了千年的岩彩,将往昔的吉光片羽淬炼成鎏金岁月,心中满是对这部作品的深深眷恋与无限期望。

作为总编导,当我站在2025年春日的暖阳下,黄河河畔的兰州音乐厅前,望着黄河穿城而过的兰州,千年水车仍在河岸吱呀转动,却不知转过多少春秋——黄河水折映的光影里,却总能叠映出25年前敦煌戈壁滩上的烽燧残阳。

回想起1998年岁末,我与主创团队一行冒着肆虐的风沙、抵挡着凛冽的严寒,在敦煌一住就是一个多月,风沙掠过戈壁,莫高窟的壁画在光影中若隐若现,画工们千年前的血泪与虔诚,如刀刻般烙进我的灵魂。彼时,中国舞剧正处于探索与变革的浪潮中,我想,敦煌的厚重历史与人文精神,需要一种更贴近人性、更具戏剧张力的表达方式。于是,“大梦”的种子悄然生长。我们以莫高窟画工“莫高”与将军之女“月牙”的生死绝恋为骨,用舞蹈重构敦煌艺术的魂魄。在《大梦敦煌》中,从场景设计到人物服饰,从手中乐器到兵器,皆可在壁画中寻得原型,那犹如天籁之音的美妙乐曲,没有在莫高窟中的亲身体验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的。

2000年4月24日,北京中国剧院的首演大幕拉开时,我的手心沁满汗水,紧张而又期待。舞剧尾声,当满场金色、蓝色的“飞天”挥舞见证这段绝世恋情的瞬间,观众席的掌声和欢呼声如潮水漫过剧场——那一刻,我知道敦煌的灵魂真正苏醒了。廿五载的鎏光之路,从北京中国剧院的首演,到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大剧院的闪耀,《大梦敦煌》带着黄沙的温度与丝路的星光,让敦煌从历史符号升华为世界共情的文化史诗。

廿五载岁月流转,这部舞剧恰似横贯日月的长梦,在丝绸之路上萦徊着数代舞者们的呼吸与心跳。在兰州歌舞剧院的排练厅里,当我透过落地窗凝望黄河,水面倒映出新一代舞者的身影,他们旋转的裙裾与第一代“莫高”“月牙”的舞姿渐渐重叠。如今,兰州歌舞剧院年轻的舞者们,带着对敦煌的向往和舞蹈的热爱,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《大梦敦煌》的灵魂,让我恍然看见艺术的年轮——敦煌的沙粒落在每一代舞者肩头,都化作新的星光。

有人问我:“二十五岁的《大梦敦煌》是否已经完美?”答案或许藏在那句“谨以此剧献给创造和保护了敦煌宝窟的先辈们”的初心——那是一种对敦煌文化的持续敬畏,一种对艺术表达的不断突破,一种对先辈精神的永远传承。我们的目标从来不只是追求作品的完美,而是希望《大梦敦煌》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,不仅要让观众记住敦煌,更要让他们记住敦煌背后那些无名者的执着与炽热。

站在二十五周年的历史节点上,我心中既有欣慰,更有敬畏。欣慰于这部作品已成为敦煌文化的鲜明印记,敬畏于艺术传承的使命之重。未来的路,或许仍有风沙漫卷,但只要我们秉持对敦煌文化的敬畏与热爱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,《大梦敦煌》的鎏光必将照亮更远的征途。

谨以此文,致敬每一位曾为《大梦敦煌》倾注心血的人。愿下一个二十五年,我们依旧以舞为笔,续写敦煌的永恒传奇。